search

如何提升非營利機構管理績效

晚近非營利機構的存在引起了社會大眾的關注,愛心源源不絕,不管是物資、捐款都不斷。對於非營利機構的經營者來說,應該是春天來了。不過,參考國外的經驗,非營利機構的經營向來不是容易的事。不管機構的使命為何,可以確定的是,絕對少不了社會大眾的認同。

然而一般的現象是,非營利機構的經營者往往不擅長經營管理。事實上,非營利機構的宗旨本來就不是為了賺錢或者擴大資本。所以一般企業的經營管理思維的確不見得適用。但是,為了要服務更多人,勢必要能運用更多的資源,不管是人、物、錢、機會等。或者說,想要把服務做好,也是一樣的道理,並不會因為機構的規模大小有所差別。 

最常見的現象是,非營利機構的經營者難以掌握機構目前的實際動態。有可能的原因是長久以來一個蘿蔔一個坑,只要工作內容不變,也不致於有什麼問題。為什麼要增加人手或減少人手,是以有多少經費來考量,而不是以服務品質來考量。長久下來,積非成是,如果有錯誤也不知道怎麼改,只能要求表面的美化。可是對於如何把事情做好,那就各憑本事,無法用團隊合作的方式來達到目標。可以想像的是,這樣的運作模式會折損工作人員的工作熱忱。更不用談追求服務品質的提升。 

社會大眾由於不清楚非營利機構的運作,當然無法置啄。可是由於網際網路的發達,網路世代的網民已經習慣要看到更多數據。對於無法提供最新動態的非營利機構,有可能會被社會大眾忽略。當今最明顯的現象是,要捐款的民眾會先透過手機查詢非營利機構的現況,再判斷這家機構是否需要自己的捐款。如果答案是否定的,當然就捐給別家。這一切的判斷,可能只在幾分鐘內就能決定。真的,一點都不困難。 

舉例來說,您的非營利機構網頁是否有清楚的使命說明以及目前的服務情形? 目前需要捐助的資源用途? 需要捐款數字或物資清單? 是否能看到歷史資料? 是否有資源如何運用的紀錄? 是否有服務績效數據? 與家長及社會大眾的互動? 捐款者是否熟悉並支持機構的運作?

當然,要開放機構的運作方式會有風險。然而不開放的結果就是會失去社會大眾的認同。這應該是機構可以避免的風險。怎麼做呢? 答案是利用開放的資訊管理系統來整合機構所有的資源。這當然需要一段時間的努力。為了幫助有心提升管理水準的非營利機構,我們從美國引進了最容易上手、最有彈性的資訊系統,並以最低的價格,搭配可行的推動方案,讓非營利機構事半功倍。詳細內容請參考 2016非營利機構捐贈方案 

庇護工場可行嗎?

6年前因為看到許多身心障的朋友有就業上的困難,就開始思考怎樣能為他們量身訂做有穩定收入、又適合他們做的工作。前提是必須建立有足夠利潤的商業經營模式,以翻轉一般只能讓他們做清潔、或代工,沒有成就感、產品附加價值的生態。

嘗試了幾種產品,最後選定了黑糖薑片主打。實際操作過程包括,產品市場調查、試做試銷,生產流程設計、包裝設計、行銷模式測試、網路行銷實作,可以說就是微型創業。差別只是從一開始就是從身心障朋友的角度出發,目標就是讓身心障的朋友能自產自銷、共同合作,走出自己獨立照顧自己生活的一條路。

一開始當然也嘗試由 台中市傷殘服務協會 申請政府的方案,想看看是否政府有比較多的資源。後來發現,除了經費的補助外,其實其他的都要靠自己。本來這也沒甚麼不對,政府只能挑簡單、可以考核的事做,困難的就要由民間機構代勞。這是多年後自己的心得。創業本來就是藝術,不能依照制度產生。或者說如果可以政府代勞,那也太一廂情願了。

困難當然很多,也很難找到相同理念的朋友幫忙,只好自己幹。這是我一向的毛病,求人不如求己。雖然得罪很多人,卻是萬不得已,覺得自己來比較快。覺得如果做出樣子來,萬一有人有興趣聽,自己也比較好解釋到底做了什麼,而不是空口說白話,講了一大堆結果沒有建設性。

目前黑糖薑片在露天網路商店銷售
也在本地小農市集的門市銷售。這幾年覺得市場反應不錯,回客率不高,還可以加強。
產品品質及生產流程已經穩定,可以進入下一階段--是否要商業量產? 我自己的考慮是..

需要比較正式的生產場地,以容納正式生產的設備
進用更多的 身心障的朋友
投入更多的資金或者申請庇護工場
增加副產品以擴大市佔率

有想過要讓身心障的朋友自己組成合作社來經營這個產品。人選還沒出現。如果有人有興趣歡迎來信討論。這個合作社需要一個團隊,生產、行銷、資訊、社工,讓更多身心障朋友能為自己的將來努力。照顧自己也回饋社會。也可以從協助行銷開始,讓市場擴大,有能力照顧更多身心障的朋友。